请输入关键字
top
当前位置:首页 >文明创建
道德模范丨学习泰安榜样 汲取前行力量——致敬新时代“泰安好人”(十一月)
发布时间:2023-11-30 14:25:00

助人为乐——苏军

甘当退役军人公益事业“龙头”


1.jpg


    苏军,男,汉族,197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东平县苏骏驾校校长。他把“雷锋是我榜样,我是雷锋同行”作为企业文化,兴业不忘爱心公益事业。3年来,他相继开展了替烈士看爹娘、慰问老兵、捐资助学、助力高考、抗洪抢险等各项公益事业410余次,累计捐款赠物80余万元。他把三月作为“学习雷锋月”。在三月,不仅驾校学费有所减免,他还带头慰问困难退役军人家庭和困难学生家庭,看望烈士遗属,以实际行动诠释雷锋精神内涵。

助学圆梦 奉献学雷锋

    苏军同志是一名退役军人,在部队经过了12年的摔打锻炼和教育。2005年光荣退役后,他用自己的行动传承雷锋精神,以善行义举引领社会风尚。

    他的驾校在东平明湖中学对面,偶然的机会得知学校有几个优秀毕业生家庭很贫困,可能影响求学之路,这成了他心中放不下的挂念。2021年高考期间,他通过学校为5名贫困毕业学生捐赠1万元,嘱咐他们放下生活包袱,安心学习。在他的鼓励下,其中一名学生顺利考入211大学。从此,他把培养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家庭当做一项重要工作。2022通过街道办事处牵线,捐赠2万元帮助东平街道的5名贫困学生和5个贫困家庭,2023年又捐赠2万元帮助宿城社区5个贫困家庭、大井管理区5个贫困学生家庭,共组织捐资助学慰问困难学生家庭100人次,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六月份,他助力高考,免费接送高考学生和家长130人次,并捐赠矿泉水供考生和家长执勤民警饮用。

致敬英雄 烈士在心中

    苏军常说:“作为一名老兵,一定要将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事业继承下来、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军徽增光添彩。”

    带着“驾校梦” “公益梦”,苏军和他的学校稳步前行。他难以割舍军人情结,出资出物倡导组织了一系列为军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帮扶带病回乡困难退役军人、慰问抗美援朝老同志、替烈士看爹娘。近几年,苏军组织慰问抗美援朝老兵60余人次,走访带病回乡困难退役军人200人次。开展了“致敬英雄”“ 我替烈士看爹娘”“ 粽香致敬醉美的你”等一系列活动,看望烈士父母16人次。“七一”期间,组织慰问在党50周年的优秀老党员20人次。

大爱无疆 危难见真情

    2021年7月,河南多地发生洪涝灾害,苏军带头引导退役军人捐款捐物,购买了灾区人民需要的物资,连夜奔赴河南新乡,送去了东平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大爱。2021年10月,东平湖金山坝出现秋涝,苏军带领退役军人坚守在抗洪防汛第一线,并捐赠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

    苏军听闻很多战友在退伍之后面临迷茫的处境,一筹莫展,便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目前,驾校安置退役军人10人,退役军人家属3人。同时,驾校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雷锋”式机动车驾驶员。

近年来,苏军先后荣获“泰安市最美退役军人”“泰安市榜上有名先模人物”“感动东平十大人物”“东平县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见义勇为——王朋、王茜

“医”路同行 守望相随


2.jpg


2.1.jpg


    王朋,男,汉族,198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泰安市立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王茜,女,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4月出生,泰安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从校园爱情,到工作伙伴,这对夫妻已经携手走过了12年。回望来路,他们身披白衣挥洒汗水,多少次日夜奔赴一线,多少次与生命拉锯的时刻,他们彼此携手,与时间赛跑,与病魔争分夺秒,他们护佑生命,让患者重拾信心。他们爱护着“小家”,更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大家”!

休假途中 挺身而出救治癫痫患者

    “喂,急诊一位重度哮喘患者,已行气管插管,后续需重症呼吸机支持治疗。”“好的,马上过去会诊并准备呼吸机。”这是夫妻俩平时工作的日常,为更加高效的抢救患者,急诊与重症经常协作救治。今年7月底,小两口难得同时休假,带着孩子去旅游,在莱芜服务区停车休息,不久就听到服务区工作人员急促播报“有没有医护人员,卫生间这里有患者晕倒需要救治!”正在服务区接水的王朋医生听到广播后立马向卫生间快步走去,看是否能帮上忙,并给车内抱孩子等待的妻子王茜打电话叫其到现场。王朋赶到现场时,昏迷男子身旁站着众多围观人群,情况紧急,王朋立刻冲上去表明身份后疏散人群,帮助患者摆放姿势,使其处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为他清理口腔开放气道,同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叫判断有无意识,检查有无呼吸和颈动脉搏动。王朋轻拍患者呼叫没有反应,但好在患者有呼吸和颈动脉搏动,王朋借来身旁游客的智能手表给予患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以便应对其随时可能出现的呼吸心跳骤停等紧急情况。这时王朋的妻子王茜也赶到现场,她在照看孩子的同时也帮助询问周边人群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同时指导工作人员拨打120。结合患者发病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的情况,王朋初步判定患者可能是癫痫发作。王朋和王茜克服了空间狭小、抢救设施缺乏等不利条件,在跪地抢救20多分钟后,患者苏醒过来,意识仍然不清醒、手脚无力,但情况已有明显好转,王朋在一旁握住患者的手,不停地安抚他的情绪,并告诉他,“我们是医生,你的身体目前没有什么问题,不要紧张害怕。”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反应和身体状况。此时莱芜120赶到现场,王朋详细交代患者病情后,由120救护车护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事后,莱芜服务区相关工作人员向医院拨打电话对王朋和王茜出手相助表示感谢,这件事情才被大家知晓。

舍小家 坚守疫情一线

    12年来夫妻俩彼此勉励,共同进步。在疫情期间,夫妻俩也是不顾前路险阻奋战在一线,王朋医生积极支援泰安市新冠患者转运工作,完成转运救护任务50余次,王茜医生为大家舍小家,坚守在新冠隔离病房三个月。在疫情管控全面放开初期,新冠感染患者剧增,他们来不及思考就又全身心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急诊科主任谭鑫了解到王朋医生已经在急诊科持续奋战了两周,便对还在哺乳期的王茜医生说“你们孩子太小,你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吧。”王茜医生了解到全科都在带病坚持,立即对领导说“孩子交给老人,我一定要和大家在一起。”毅然加入到战斗队伍中。

从医十余载 赞誉无数

    “从医十余年,已记不清收治过多少患者,参与过多少抢救,但我深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时刻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不论严寒酷暑还是深夜黎明,只要人民需要,他就得随时准备穿梭在大街小巷,来到患者身边进行救治。”王朋医生说。

    作为急危重症医生,哪怕微光渺茫,哪怕荆棘遍地,他们也要义无反顾,因为他们在与死神赛跑,拼尽全力为患者开启一扇扇生命之门,他们开拓进取、拼搏实干的精神风貌也化作了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医”路同行,守望相随,他们夫妻体现了青年医者在一线的责任与担当,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在未来的工作中他们将继续穿梭在没有硝烟的战场,用自己的技能减轻患者痛苦,用自己的仁爱温暖患者的心灵!

 

 


诚实守信——杨运洲

诚信经营 奉献乡村

走出产业发展新道路


3.jpg


    杨运洲,男,汉族,198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洲昊绿色家庭农场负责人。于200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中级农艺师,现从事家庭农场农业种植、牲畜养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年12月参军入伍,2008年12月光荣退伍,杨运洲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地回乡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他秉承“诚信为本 共赢为基”的理念,扎根农村、深入一线、学知学技,把汗水化成热爱,铺在乡间田野。近年来,杨运洲先后荣获“泰安市乡村好青年”“泰安市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泰安市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岱岳区第一届百佳职业农民”“岱岳区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退伍不褪色 争当新农人

    2008 年,杨运洲结束了 8 年军旅生活,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回乡创业。考虑到自己在部队时有驾驶、修理汽车的经验,杨运洲在泰城一家汽车修理厂干起了修理工。然而一年后,杨运洲的生活再次出现了转折。“当时赶上农忙回家,看到已经年迈的父母依然在地里干活,累得坐下不想起,躺下起不来,心里十分难过。”杨运洲说,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农村大部分家庭的农活都要依靠年迈的父母操持,年轻的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那时我就想,如果长此以往,以后土地还有人耕种吗?”想到这里,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杨运洲下定决心回家乡种地,发展农业。

诚信树品牌 争当排头兵

    2010年,杨运洲义无反顾的投入所有积蓄,在村里承包了几十亩土地,购置了收割机、拖拉机、铲车等机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农产品经营同样要讲诚信。”创业初期,从承包土地到购买机械,他不仅投入了自己的所有积蓄,还欠了一堆债,最困难的时候口袋里连进城的7元钱路费都没有。就在这时,有些无良商家主动找上门,推销假劣肥料农药等,低成本、回钱快的“好处”丝毫没有让他心动过。不用违禁农药、不施劣质肥,凭良心实实在在耕种养殖,让大家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由于商品价钱合理公道,农场越办越红火,2013年正式注册经营“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洲昊绿色家庭农场”,后相继成立泰安市运洲粮食专业合作社、泰安市运洲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种植标准化、营销品牌化”四化要求,构建绿色种养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杨运洲的家庭农场现在已承包土地 400 多亩,每年粮食总产量 400 多吨,年用工 1000 多个,极大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实现了自己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承诺。与此同时,结合范镇本地的资源优势,杨运洲先后创办商标“十八埠”“埠东岭”“长埠岭”等,鲜明的地域名词为商品添加了靓丽的风景,他的农产品五谷杂粮、埠东岭大米、小麦、玉米等迅速走入大众视野,以品牌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真情献爱心 争当志愿者

    一直以来,杨运洲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疫情期间他坚守防控一线,白天加黑夜连轴转为广大村民做好后勤保障,每逢春节、老人节、儿童节等节点,他都会带领家人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送去爱心物资,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换洗衣服等。同时,杨运洲还不忘回馈社会,他积极从事公益事业,长期资助山区贫困儿童,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赠助学金,向疫情灾区、河南洪灾区等捐款捐物,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同舟共济渡难关。杨运洲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奉献,也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见,他即是农业的新农人、产业的排头兵、也是社会的奉献者,他发挥了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带动了更多青年为乡村振兴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敬业奉献——孙文远

让家乡旧貌换新颜


4.jpg


    孙文远,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肥城市老城街道大石关村党支部书记。曾获泰安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肥城市孝老爱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21年6月孙文远当选大石关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全村父老乡亲的信任,暗下决心、扎根山村、誓拔穷根,宁掉十斤肉,也要让家乡旧貌换新颜。他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村庄建设为中心,增收致富、实事惠民,打造生态、文明、和谐、美丽新乡村。不到两年的时间,富了、强了、美了的大石关村火出圈,个人实干兴村“拼命三郎”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景美心亮

    任职两年来,孙文远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积极推动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对村庄进行重新规划,依托“山水、村落、生态”,集中力量打造大石关——李峪沿河景观带;安装村口标石、村口标牌等各类配套设施;推进大石关——郭庄、安子沟——鲍庄、李林——李峪三条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完成自然村巷巷通、桥梁修建、清理水库、弱电网落地改造......同时,落实党员干部包抓庭院35户、党员“一对一”帮扶13户、结合“村组卫生评比制度”定期开展评比奖励,多管齐下实现了村居环境卫生的整体提升。他带领村两委奋战一线加班加点,散落在大山里的大石关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集中团结、奋发向上。生态宜居、绿色清洁,路面硬化,民心连通,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民富心安

    孙文远带领大石关村利用闲置的院落和土地资源,招商引资上项目。原大石关小学操场租赁、玻璃厂场地租赁、鸡精厂场地租赁,吸收村民务工,解决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以集体经济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大块土地的招商优势,与寿光市三元朱村合作,利用“三资”清理整合土地,投资1000万元建设高标准设施大棚20个,种植盆栽樱桃和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等有机蔬菜。他创办了裕远农业合作社,引进山东农业大学旱稻繁育新品种,打造富硅旱稻品牌,发展以旱稻、玉米为主的循环农业,在老百姓中形成轰动。在他的带领下,2022年村集体增收187.32万元,实现了收入翻番。

村兴心甘

    生态优先,扮靓美丽乡村“宜居风景”;民生为本,解锁魅力大石关“幸福密码”;产业兴村,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孙文远任职的两年间,大石关入眼皆变化,处处是新景,大石关村频频亮相省市各级媒体大小屏,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大家的称赞,孙文远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作为党支部书记的责任,我深知,成绩代表过去,大石关村会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变得更好,更加生机盎然。”

 


 

孝老爱亲——王梅梅

善良贤惠好儿媳 敬老孝亲树榜样


5.jpg


    王梅梅,女,汉族,1990年3月出生,宁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面对有智力障碍的母亲,她二十多年无微不至,日夜照料,是人人称赞的好女儿,嫁入婆家十多年悉心照料奶奶,成为人人称赞的孙儿媳。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王梅梅用柔弱的双肩和坚韧的毅力挑起两个家庭的重担,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她是家中的“顶梁柱”

    王梅梅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由于年少时精神受过刺激生活不能自理,父亲为了给母亲治病,到处借钱,四处找药方,看着父亲疲惫的身影,弱小的姑娘主动替父亲照顾母亲。

    照顾母亲吃喝拉撒是王梅梅每天的必修课,她每天早早起床,帮母亲穿衣服、洗脸、梳头,懂事的她还帮父亲洗衣做饭,给母亲喂饭,哄母亲开心。夏天,给母亲扇扇子、洗澡。冬天,给母亲暖脚、洗衣服。13岁的姑娘在艰难的岁月里,悄悄撑起一个家。这个坚强的姑娘在母亲的身边渐渐长大,虽然家庭贫困,但王梅梅的成绩没有落后,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医院参加工作赚钱养家。

她是爷爷的“好孙女”

    “父亲对爷爷的孝顺深深影响了我”她说,在父亲的记事本上,记录着这个家庭走过的心酸和苦难。记不清是哪一年,王梅梅年迈的爷爷检查出直肠癌晚期,确诊的那个晚上,愁苦的父亲一夜没有睡,一句话也没说,一夜之间白了头发。父亲不分昼夜地守在爷爷身边,端屎端尿、擦身子、换洗衣服;爷爷大便困难,父亲就用手抠;爷爷肚子疼,父亲就到处寻医,不管花多少钱他都会自己坐着公交车去买“偏方”给爷爷治病。这些体贴入微的照顾和关爱,小小的女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木讷的父亲不善言辞,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百善孝为先。

    为了照顾躺在病床上的爷爷,她辞去了优越的工作,来到离家近的医院上班。长期的病痛让爷爷身体每况愈下,每隔一个月都要到医院输血、打针,这个执拗的小姑娘不仅一个人跑前跑后,东借西凑的筹钱给爷爷治病,还学会给爷爷按摩、推拿,经常熬鱼汤、炖骨头,生活中变着法的给爷爷增加营养,成为一个忙碌的“女汉子”。

她是丈夫的“贤内助”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丈夫以及家人被这个女孩的孝心打动,婆家人接纳了这个女孩,母亲随着她嫁入婆家生活。丈夫是一名现役军人,她成了一名年轻的军嫂,为了能让丈夫安心服役,她一个人照顾着幼小的孩子和母亲,特别是对年老的奶奶,每天洗衣喂饭,不曾有半句怨言。她每天下班后为奶奶按腿捶背,奶奶血糖偏高,她一直坚持带奶奶在医院定期检查治疗,每天做适合奶奶吃的饭菜,逢年过节给公公、婆婆买衣服、添置东西,她还学会了修水管、接电路、换煤气、换灯泡等。

    十几个春秋,她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二胎临产时,丈夫突然接到通知,要出国执行任务,因为疫情形势严峻,她坚持守在工作岗位,直到需要进产房,等丈夫执行完任务回来时,儿子已经8个月大了。村里的人都说,这个媳妇可真让人佩服。她说:“我守护好小家,他(丈夫)才能安心保卫国家。”

    疫情爆发后,作为护士她积极请愿到抗疫一线,入户做核酸采集、疫苗注射,受到群众好评。当疫区急需医护人员时,她把两个年幼的孩子交给婆婆,投身到核酸采集队伍中去。在集中隔离点,她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每天隔着隔离点的大门和年幼的孩子咫尺相望,却日夜守护在病人身旁。她用自己的汗水和耐心赢得病人的夸赞。


分享二维码: